有讀者在追蹤了我的新帳號(IG)之後用小盒子跟我分享她覺得我撰文的風格跟對人說話的語氣比起最早時期好像調整了很多,她覺得我好像變得比較柔軟了。
我小學各個級段的導師曾經在學期末的評量表上不約而同的留下「伶牙俐齒」、「反應機敏說話較直」諸如此類的評語。
一直覺得自己好像有一種叫做「不吐不快」的毛病,常常一有什麼想法就批哩啪啦講出來,也因為脫口而出的話基本上沒有經過大腦的過濾或沈澱,往往造成一些自己沒辦法預料到的後果跟反應,而這也造成許多事後想想根本不必要有的困擾還有一堆必須耗費大把時間去收拾的殘局。
「你說的話會映照出你在別人眼中的樣子。」我從單純文案轉做公關發言人、被帶著職訓的時候,一個前輩這麼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我後來逐漸明白她說這句話的意思。
第一時間說出口的話絕大多數都很難被後續一百句補充的解釋給彌補,所以如果立意是良善的,就更應該在第一時間想到要講什麼的時候、試著多思考一下。
思考這樣講會不會產生誤解,會不會給人帶來困擾,會不會影響整件事的發展,會不會讓別人受傷。
一句話的力量跟重量往往超過自己的想像,說錯一句話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呢?遺憾的是我很晚才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也已經給自己帶來太多不必要的麻煩,還害自己得累積傷口長大。
曾經走過的路我無法改變也覺得無需完全掩蓋,但重要的是學會檢視自己和調整自己;因為一點小事就大放厥詞的年少輕狂早已隨風而逝,我只盼自己能夠擁有更多一點的智慧,幫助我在未來的每個時刻,說出口的話多一點溫柔、少一點自以為是的狂妄。